在上海,有一家以“爱”为交易方式的超市
东方网·纵相新闻 陈丽娜
“这里是咖啡店吗”“这些商品怎么卖”“我怎么参加活动”10月17日早上,逛完真如古镇早市的居民拎着买好的小菜和熟食走进北石路171号的慈善超市,好奇地向店员询问。
说起慈善超市,很多人对它的印象是普通的街边店铺,一排排货架上摆放着米面粮油等生活日用品,销售的货款会纳入慈善基金。
图说:9月新开业的真如星愿慈善超市外景。本文图片均由记者陈丽娜拍摄
不过,在上海有一家不以金钱售卖商品的慈善超市。上个月,普陀区真如星愿慈善超市提质升级后全新开业。
“慈善超市要有自我造血的能力”,社区民主对话碰撞出改造火花
开业一个月后,纵相新闻记者走进这家特殊的商店。
无论外观还是室内,这家超市在设计上就与传统超市有着很大的区别。大片落地窗、绿色的墙漆与绿植、温暖的木地板,推开可折叠的沿街玻璃窗,环境更显通透。采访当日,多位首次进超市的居民表示从外面看上去这里像咖啡馆、书房等环境幽雅之处,而之前的超市“像供销社”。
展开全文
图说:超市内的咖啡吧。
今年8月初超市拆除后重新装修。白莉是上海乐扬红树林慈善公益中心的理事长,也是超市运营团队负责人。她告诉纵相新闻,历经1个多月的打磨,在真如镇街道的支持下,超市从内到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引人注目的商品展示区,这里还有阅读区、咖啡吧、为老服务站、活动空间与心理咨询室等。超市外沿街还有一间为户外工作者开放的休息室,内有微波炉、饮水机等设备。
图说:超市内展示的商品由爱心企业捐赠。
今年3月的世界自闭症关注日来临之际,真如镇街道邀请学校、媒体、企业、社会组织、特殊家庭的父母与代表委员以社区慈善超市为突破口开展了自闭症青年社会融入问题的民主对话。大家希望社区慈善超市承担的功能更丰富,高效地整合社区资源。
今年夏天,街道与运营团队调研了上海数十家慈善超市,一直在思考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激发社区居民的公益意识,“上海第一家慈善超市成立至今已经20多年了,全市也有200多家慈善超市,但总体运行模式较传统。真如镇街道也希望对超市进行优化,于是我们一起探讨,设计新的模式。”白莉说。
8月初,真如镇街道又举办了一场关于“社区慈善超市如何在社区善治中发挥作用”的民主对话,吸引了社区居民、企业、学校、社会组织与代表委员等各界人士,参与者从运营模式、社区适应性、资源整合与社区参与等角度提出各自看法。
图说:超市内的阅读区。
慈善超市要有自我造血的功能,形成闭环;慈善超市不能有“善”无“市”,也不能有“市”无“善”;社区慈善要着眼于社区,增进民生福祉……白莉说,街道举办的民主对话为团队探索消费场景与公益模式创新的道路带来很大启发。
超市升级改造期间,来往居民好奇这里要开什么店。她记得一天晚上有个人边骑自行车边扭头看超市,最后撞到了树上;还有居民晚上喜欢在折叠窗的沿街座椅上休息,“看到他们愿意坐在那儿,我也非常欣慰,社区居民与超市融入到了一起。”
从设计到软装,团队亲历亲为。他们没有请专业的室内设计师,亲自到装饰城挑选瓷砖;厕所的门套用门洞代替,“装一个门套就要800多元,能省就省”。作为公共场所,超市的安全措施也很重要,团队特意将室内立柱、桌子角设计为圆角,沿街的墙上就有用于抢救心脏骤停的AED设备。
图说:慈善超市折叠窗一边是少儿阅读区,另一边是可供路人休憩的座椅。
重新开业的真如星愿慈善超市与传统慈善超市的概念完全不一样,白莉认为超市成为了一个社区慈善的枢纽型平台,而“枢纽”就是“爱豆”机制。
“爱豆”令爱在社区内流动
“爱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积分,而是真如星愿慈善超市一种特色爱心积分系统。居民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认证助困信息、购买咖啡以及公益捐款等多种途径,在“真如星愿”微信小程序中获取“爱豆”。
纵相新闻记者登录小程序后进行注册,便获得了10个“爱豆”。页面上显示在线售卖商品有咖啡、甜品、饮品等餐食;还有相应的商品兑换所需“爱豆”数。根据规则,捐款99元可以获得999个“爱豆”,购买一杯9.9元的美式咖啡可以获得10个“爱豆”。
图源:受访者
这些“爱豆”除了可以在慈善超市内兑换商品外,持有者可以将“爱豆”线上转赠给需要帮助的用户,也可以兑换超市提供的公益服务,例如家庭教育指导、儿童关爱等。
“大家的善行义举以‘爱豆’的形式在社区内流动起来,之后更多街道的民生服务都会将慈善超市作为公共福利供应链中的关键节点,入驻线上小程序,促进社区资源整合与配置。”真如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小丽告诉纵相新闻,之前超市为孤独症青年提供了社会融入的机会,新的超市将继续为特殊群体提供社会融入服务。
纵相新闻记者注意到,超市入口处的两个环形屏十分特别。其中一个显示了爱心企业名称、所捐赠的商品与相应的“爱豆”,另一个则显示了困难群众所居住的小区与获得的帮扶“爱豆”数。团队希望以数字化形式推动慈善的公开透明。
图说:超市入口处的环形屏展示了爱心企业与受助者的相关信息。
自2003年上海第一家慈善超市在镇宁路开业,21年来全上海已有232家慈善超市,基本实现“街镇全覆盖”。
慈善超市是一种借助商业超市的形式开展社会救助的方式。出售的商品由爱心企业与爱心人士捐赠,商品会发放给困难群众,或者摆上货架进行售卖,纳入慈善基金的货款再以各种方式进行帮困活动。
不难发现,传统的慈善超市运营模式是单向的,消费的市民也很难获得反馈,而真如星愿慈善超市让爱的流动形成了闭环。
白莉说,目前团队正在探索提升爱心企业捐赠物品的可持续性。超市内有一个专门展示临期商品的区域,“爱豆”兑换数也不高,“通过这个专区,企业不仅能够参与到社区助困的公益事业中,同时也为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
慈善超市店长白琼烨是位出生于1999年的年轻女生。超市开业一个多月来,她每天都会回应居民对慈善超市的好奇,也会感受到他们的认可,“周末人很多,有父母带着孩子来这里看书,也有上班族在高脚桌边上办公。那一刻看着这个空间,我觉得特别美好。”
最令她难忘是有两位上了年纪的阿姨一走进超市就要捐钱,每个人捐了99元,因为她们孙子喜欢在这里看书,特意捐钱支持超市。
开业一个月来,许多逛了超市的居民希望团队多宣传超市,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地方,“公益慈善事业需要耐心和持久性,许多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会继续完善超市的运营,实现有‘善’也有‘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