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明指数”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指数”
深秋,步入盱眙县盱城街道新华小区,眼前为之一亮。“地面平了、路灯亮了,住着越来越舒心。”住户陆善霞说。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城乡群众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近6年来,盱眙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一个有温度的幸福城市。
前往古桑街道白虎村,一条八米宽的水泥路面,两辆车轻松并行通过。“以前这是条烂泥路,坑又多、路又窄,连错车都困难。”村民郁成伟说,“现在好了,出行方便多了,来村里收购农副产品的大货车畅通无碍。”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里子”,与群众的出行生活息息相关。老城区64条巷道都沿着山坡,既陡又窄,长期存在停车乱、设施破、卫生差等问题。盱眙县以“回应群众期待、做群众有感的事”为目标,先后投入50亿元,修缮道路破损面积19万平方米、人行道破损面积3.8万平方米,完善城区背街小巷改造76条。从“神经末梢”入手,利用城区边角地、闲置地,打造口袋公园、小画廊,以文明之美铸城市之魂,以文明之风育城乡之德。
在盱眙市民眼中,这几年城市面貌“一年一个样”。盱眙从细处着手,在实处发力,城市面貌、市民素质同步提升。机动车礼让行人、遛狗牵绳、驾驶非机动车戴头盔等文明行为已成了市民的习惯。
“小王,淮明园17栋四单元外墙砖脱落几块。”一大早,王双双就接到电话。王双双是城北社区的社区干部,也是一名“网格长”。为健全基层治理网格体系,盱眙将城区划分为479个网格,一个网格由一名社区居民、一个网格牵头单位、若干联创联建单位组成,构建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三级基层治理体系。“我马上就到。”王双双迅速来到小区楼下,掏出手机拍下外墙脱落情况,并写好情况说明。网格单位负责人收到信息后进行协调对接,第二天维修人员上门检测评估,四天后脱落的墙体得以修复。
文明底色在盱眙这座千年古城扎根生长,城市精神愈加丰润。在都梁万人广场、第一山脚下,百姓大舞台周周上演新节目;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海姆立克急救培训、传统节目接二连三;城市书房、农家书屋内,书法培训等文化活动轮番开展……
盱眙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村史馆等阵地平台,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示范所站,将文明实践触角延伸到小区楼栋、自然村民小组。目前,盱眙共有50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9.1万名志愿者、296支志愿队伍活跃在城乡各地,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润物细无声地丰富着市民文化生活。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统筹推动,千年古邑都梁大地展现新风尚。 丁德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