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 | 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共融共舞”

Connor 欧意交易所 2024-05-15 44 0

破解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道

编者按从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技术颠覆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飞跃性升级所带来的新时代先进生产力,正汇聚起创新的洪流。如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壮大新兴产业、建设布局未来产业三个方面,采访了代表委员、智库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探寻破解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道。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2024年,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核心关键词之一。今年全国两会,“加力布局新质生产力”势必成为代表委员们高度关注的热点议题。其中,“未来产业”作为创新、创造的重要行业载体,也因肩负夯实新质生产力创新根基的重任而高度吸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彰显出国家层面深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深谋远虑。

“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抢占发展先机正在成为新时代必答题。”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智库专家认为,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将是中国引领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提升全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01

以新提质,用科技改造

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在于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联合国国际经济学会会士余淼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创造的最主要行业载体,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力促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被纳入《意见》,并提出将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加强前瞻谋划部署,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的产业发展。

两会特刊 | 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共融共舞”

展开全文

《意见》指出,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在余淼杰看来,当前,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为重塑新质生产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进步提供了条件。他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集约式增长,其内涵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提高。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当控制了资本、劳动、土地、能源乃至数据等投入后,产品产量依然能够提升的部分,其中提升的来源就在于技术的进步。”余淼杰进一步解释称,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就是技术的进步,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又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换言之,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就在于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

现阶段,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产业部门正在瞄准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新产业发展方向布局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产业成为了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重要战略选择。

“创新要从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两方面加以理解。”余淼杰强调,一方面,对原始的创新创造,要提高研发投入、提高基础研发占比;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应用研究,只有实现产学应用的结合,才能实现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实现科技原始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同频共振、同步发展。

02

深入布局未来产业

须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产业是经济之本和发展之基,是生产力发生重大变革的具体支撑。包括发力布局未来产业在内,围绕创新实施的一系列主动而为,目的就是要将科技创新深深根植在产业发展的土壤中,以实现“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根基”的初衷。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目的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根基实属必要,而未来产业作为创新、创造的重要行业载体,更肩负着夯实新质生产力创新根基的重任。

贾若祥认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当前,我国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产业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必要的产业支撑,但也要看到,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相比,我国在产业发展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在关键环节还存在不少“卡脖子”领域。

“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加快应用性技术研发,通过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对于推动我国产业迈上价值链中高端较为迫切。”贾若祥说,这就必须要做到推动短板产业加快补链、优势产业加快延链、传统产业加快优链、新兴产业加快建链,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和效益,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

《意见》明确,到2025年,要实现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突破百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等内容,初步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产业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核心载体,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研优产,以产促研,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渠道,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内生动力。”贾若祥认为,这更是抢抓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带来的重大机遇,重塑我国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打破国际产业分工传统路径依赖,通过换道超车开辟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重塑我国产业竞争新优势新动能的关键所在。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两会特刊 | 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共融共舞”

总 监 制丨王 辉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