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成“圈” 共铸发展“筋骨”
原标题:产业链成“圈” 共铸发展“筋骨”——济南都市圈观察之三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标志。
“现代化产业体系”已连续几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新一年工作任务时,第一条就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今,《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出炉,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正是“圈内”兄弟城市携手共进的重点任务之一。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服务业高端化品质化发展,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共筑优质产业生态圈……随着如此“立体”全面的产业互联互通不断深入,一套有重点、分层次、韧性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在济南都市圈内“编织”而成。
以产业筑基,济南都市圈的“钢筋铁骨”正在锻造而成。
优势叠加,产业体量跃升
工业是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规模优势,是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基础。
作为“圈心”,济南工业强市势头强劲,集成电路、空天信息等六大产业共同体加速壮大,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群能级提升,四大主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
“圈内”兄弟城市同样拥有各自的工业“强项”。
2023年,淄博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高端精细化工、新医药入选“全国百强产业集群”;泰安“441X”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新能源电力装备材料入选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德州七大主导产业和12个标志性产业链加速发展,化工新材料、大豆玉米精深加工入选全省雁阵形产业集群;聊城连续两年上榜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5个产业入选国家和省优质特色产业集群;滨州优势产业加速升级,实施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350个……
“成圈”发展后,找准产业“公约数”才能实现强强联合的优势效果。
展开全文
《规划》明确提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共同组织实施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协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级、五千亿级产业集群。
围绕重点领域,各市有何优势?又该如何叠加优势持续强链延链?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济南拥有中国重汽、吉利、比亚迪、临工重机、弗迪电池等产业链龙头企业,已形成从芯片、动力电池等零部件生产到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整车生产的全产业链条。
淄博是吉利汽车在江北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还拥有国金汽车等新能源龙头汽车制造商。
滨州汽车及零部件重点生产企业达30余家,形成了以渤海活塞、盟威戴卡、魏桥轻量化材料为龙头,以亚泰雅德、惠宇汽车等企业为辅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下,一条条产业链在“圈内”不断延长变强,产业合作的基础将更加坚实。
数字赋能,助推转型升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化发展正在成为驱动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
发展数字经济,“基建”同样不容忽视。
从全省来看,2023年,山东累计开通5G基站20.2万个、确定性网络11800公里。初步建成“1+3+44+102”的山东工业云体系,形成覆盖16市的“山东算网”。注册在用物联网终端数达2.3亿个,累计流量居全国第一。
由此带来的利好也非常明显——2023年,山东数字经济总量规模站上更高台阶,数字经济扛起全省经济半壁江山。
着眼于济南都市圈,《规划》做出了全面部署。比如,实施新型数据中心建设行动,支持济南市打造低时延数据中心核心区,推动淄博市临淄区等建成一批面向垂直应用领域的数据中心,争取布局建设2-3个工业大数据省级区域中心和行业中心。
打牢基础,数字与产业就将“双向奔赴”。
一方面,数字产业化。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在这一方面,济南可谓“经验丰富”,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四大主导产业之一。
通过支持各市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建立产业生态合作机制、联合举办数字经济项目推介活动等方式,“圈内”数字产业化进程将加快步伐。
另一方面,产业数字化。其实,不少城市早已按照各自实际开始实施数字赋能行动。比如,济南深入实施“工赋泉城”行动,着力破解企业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聊城推进“工赋聊城”,工业经济底盘更加稳固,筋骨更加强健。
围绕产业数字化,“圈内”各市将布局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每年培育10家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应用创新示范企业,10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积极创建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
协同共进,共创双赢局面
作为一个“圈”,发展产业自然要握成一个“拳”。
《规划》明确了一套“战法”——制定产业同城化发展引导目录,强化区域产业政策对接,强化济南周边城市服务配套和产业承接能力,打造“济南研发+周边转化”“终端产品+协作配套”格局。
这无疑是一个双赢局面。
作为省会城市,济南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023年,济南在全球科研城市百强名单中位列第32位,较上年提升了4个位次,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居第15位,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位。
“济南研发+周边转化”正是济南与兄弟城市“共享”科研能力,从而辐射带动产业链携手发展的积极探索。
产业协作,最终还将落脚到企业的合作之中。
同在一个都市圈,各市企业间的合作也将更加顺畅。围绕重点产业,“圈内”各市将依托头部企业、相关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紧密协作,实现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产业链供应链有效合作、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一批重点产业共同体。
同时,共建都市圈产业(链)合作机制,建立产业链协作需求清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协同发展。联合实施产业集群配套型和关联型企业招引工程,推动产业链核心环节本土化、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
产业互联互通,经济的活水在“圈内”畅快涌动。携手共进的兄弟城市将优势叠加,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动画卷正跃然纸上。(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