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盱眙:把“文明指数”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指数”
“地面平了、路灯亮了、景观美了、广场新了,老旧农舍变了样,住着越来越舒心。”江苏省盱眙县盱城街道新华小区的住户陆善霞说。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城乡群众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近6年来,盱眙县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一个有温度的幸福城市。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里子”,与群众的出行生活息息相关。老城区64条巷道都沿着山坡,既陡又窄,长期存在停车乱、设施破、卫生差等问题。盱城街道城中社区地处老城区核心区,桃园巷、陡沟巷一直是盱眙的“龙须沟”。盱眙县以“回应群众期待、做群众有感的事”为目标,先后投入50亿元,修缮道路破损面积19万平方米、人行道破损面积3.8万平方米,完善城区背街小巷黑化改造76条。从“神经末梢”入手,合理利用城区边角地、闲置地,打造口袋公园、小画廊,以文明之美铸城市之魂,以文明之风育城乡之德。
在盱眙市民眼中,这几年城市面貌“一年一个样”。盱眙从细处着手,在实处发力,城市面貌、市民素质同步提升。机动车礼让行人、遛狗牵绳、驾驶非机动车戴头盔等文明行为已成了市民的习惯。
“小王,你抽空过来看看,淮明园17栋四单元外墙砖脱落几块。”一大早,王双双就接到电话,反映楼层外墙存在安全隐患。王双双是城北社区的社区干部,也是一名“网格长”。为健全基层治理网格体系,盱眙县将城区划分为479个网格,一个网格由一名社区居民、一个网格牵头单位、若干联创联建单位组成,构建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三级基层治理体系。“我马上就到。”王双双迅速来到小区楼下,掏出手机拍下外墙脱落情况,并写好情况说明,一并发到网格微信群。“很快就会有人来处理,放心!”王双双打了“包票”。网格单位负责人收到信息后,立即进行协调对接。第二天,维修人员上门检测评估。四天后,脱落的墙体得以修复。
“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盱眙县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村史馆等阵地平台,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示范所站,将文明实践触角延伸到小区楼栋、自然村民小组。目前,盱眙县共有50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9.1万名志愿者,296支志愿队伍活跃在各地,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着力打造“行走的市民文化课堂”,润物细无声地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如今的日子,烦心事不多,幸福感很强”成为市民的感受之一。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三驾马车齐驱并驾,城市文明以人为本,聚焦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千年古邑都梁大地展现新风尚。(丁德昶)
评论